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方案设计国际竞赛
作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最后一个标的,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方案设计国际竞赛于近日公布竞赛结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PILLS工作室联合体荣获竞赛二等奖。 该项目采用“邀请+公开(资格预审)”方式,4个来自国内外的受邀设计团队,以及从37个公开报名团队中评选出的5个入围设计团队,共9个参赛设计团队进入方案设计竞赛阶段。共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四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与PILLS工作室联合体作为其中唯一的中国联合团队,作品“设计之络/生态之丘”获得该国际竞赛二等奖。 设计之络/生态之丘 在学科愈发交互的今天,如何使一所设计学院成为未来教学创新和艺术事件的发生器?如何保证设计创作和教学的高效运转的同时,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如何保障享有“设计之都”美誉的深圳,其未来的设计教育高地成为服务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教育场所?这些问题引领我们寻找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的设计方向。 与世界的便捷连结 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地处深圳市宝安区“大空港地区”。毗邻宝安国际机场,我们利用机场物流客流中转优势,将国际化的优质教育资源便捷地与校园连结,实现跨越地域的教育资源互动和资源共享。 自然与场所的理性关系 设计依托现状道路、结合场地坡度形成十字鱼骨状道路的规划结构。依山就势设置不同功能和开放程度的建筑组团。考虑设计类院校教学特征和师生生活的便利性,依次布置:欢迎中心、教学大楼、行政办公及专职科研综合中心、教师公寓、留学生宿舍、学生宿舍、体育场馆、会堂、设计工坊、学生中心、展览馆以及图书馆。自然与场所的合理排布满足师生即便捷又独立的教学与生活需求。 公共与活力的设计之络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天的设计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功能性空间,知识交流和传播需要新的空间类型承载。基于自然的表面,我们创造连结建筑组群和自然生态构筑层的复合服务性公共空间——设计之络(Designet)。这一立体的空间网络是涵盖教育、交流、传播、健康和生活需求的基层,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公众的参观提供多样的服务。我们将公共参观路径延伸至设计工坊和展馆内,将部分设计教学现场转换成为公共教育的展示现场。 会呼吸的生态之丘 不止于建筑技术手段,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校园同样是我们的重要愿景。我们充分尊重山林、地形及场地特质,挖掘场地的景观潜力。建筑与山体的灵活关系使得自然森林可以轻松延伸进建筑底层和建筑屋顶,“活态森林中的校园”成为场地名片。建筑能耗通过生态设计手段,形成可持续的自循环,使场地拥有健康舒适的微气候,构成一个智能运作的生命系统——一座会呼吸的山丘。在此基础上,我们营造“山”、“谷”、“水”、“院”、“台”五种特质空间单元,它们与城市和山林一道组成了复合交织的生态系统,这种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哲学成为场地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开放而友好的教育场所 在校园主干线西侧下坡段设置校园的重要及标志性公共建筑。作为大型设计交流集会的发生地,会堂通过观众厅的不同标高设计联通各区域,便捷可达,户外广场和公共空间围绕剧场而设,呈现开放、互动、亲和的姿态。展馆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存原有山势和水体生态。设计在不同高度便捷地连结工坊及实验室区域,除了提供具备城市尺度识别性的展示空间,也为高效运转的艺术设计创作展示提供保障。翻板平台的设计实现了平面展示空间与立面展示界面的动态转换,满足多学科对于展览空间的不同要求。图书馆顺应地形,利用坡地形成半室外小剧场,公共空间与廊道拾阶而上,与图书馆体量和校园公共步道体系有机结合。不同功能围绕中庭组织,满足多层次的阅览空间需求。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 项目位置: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凤凰山地块 项目总用地面积:34895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总投资:暂定约27.9亿元 设计时间:2020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李兴钢 项目负责人:易灵洁 设计团队:沈周娅、王汉、陆婧瑶、谭舟、姜汶林、苏杭、杨柯馨、思琪、蔡丽杰、白慧 PILLS 主持建筑师:王子耕 项目负责人:王卉 设计团队: 建筑:Haosheng Zhang,杨兆轩,李德昭,倪嘉悦,汪曼颖,许诗曼,李翌阳,黄菁菲,张雯珺 规划及景观:Hui Lyu,莫燕玲,张丽婉,谢菡亭